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可能也是我们生命中一个巨大的陷阱 |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06exnnie&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二课 等待 错爱
01
现在开始来谈一谈第二部分,就是等待,还有错爱。
首先看等待。在我们传统社会是没有等待这个问题的,一个女孩子十六岁左右就结婚了,女大男小,男的十三四岁也就结了,等于还没成人就在一起了,所以没有等待的问题。
现代社会变化就大了。前两天我在上海做讲座的时候,婚姻登记处的主任提供的资料,现在上海金山区的平均结婚年龄达到了35岁。我听了觉得有点震惊,因为以往一般都是在二十六七岁左右,一下子推后了这么长时间。
二十三四恋爱,二十六岁结婚,这可能是原来的一个节奏。现在是30岁以上的话,意味着你要有七八年甚至是十年的恋爱,然后才能进入婚姻。这里面就有一个等待。
还有一种等待,就是没有恋爱,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爱情。
今天跟以往不一样,15岁开始基本上就接收各种信息,经历各种社会的变化,跟传统对比起来,已经进入了一个成人的社会里。尽管是在学校,但是在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社会人了,然后你就开始在这么长的一个时期里游荡、成长。
如果是站在一个传统的心态上,我们对这种等待就特别焦虑,很多人就觉得我怎么还是个单身狗,我怎么还没遇到自己的真爱。22岁没找到,到了25岁、26岁还是一个光棍,30岁以前应该生孩子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倒逼过来,把自己搞得很紧迫。
这就是今天社会里面的一个现象。恋爱的人需要等待,还没有恋爱的人也需要等待,不等待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的幸福。
在等待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也是加深对自身的一个认识。在建立一定的个体判断之后,然后再去恋爱,这个恋爱内在的质量就比较高。
我们看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今天讲的所谓的大龄女青年的婚姻,在他的电影里面是经常会出现的,比如《晚春》,特别是《麦秋》。
《麦秋》里面的纪子28岁了,还是一个人。有人给她介绍一个很有钱的男人,43岁,她不想跟他见面。为什么不想跟他见面呢?电影后面,最后她真正决定跟另外一个人结婚的时候她才说出来,说一个男人43岁还一直在社会上不定、游荡,让人心里面总是觉得不放心。
纪子(原节子 饰)
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哥哥的好朋友被派到日本东北部远处的一个医院去当医生,最后的时刻她代表全家去给他送礼物。那个医生有个妻子,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小女儿。
医生的妈妈忽然跟她提起,说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如果她能做他儿子的媳妇,对她来说是多么幸福。这个婆婆其实只是说一说,因为儿子要走了,最后把心里话说出来。
结果没想到,纪子听了以后,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回到家以后,全家都反对,但是纪子就说,他妈妈这么一说,她心里就觉得这个男人是自己一生可以相伴的人,所以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纪子:可是,谦吉的妈妈对我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就自然而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感到我能得到幸福。——所以我就答应了。
志夏:……可是,你去了那边不后悔吗……?
纪子:我想不会。
康一:一定不后悔吗?以后不会觉得可糟了吗?
纪子:不会!
等待等待,要等待到你真正的那个人,而我们今天的人是经不起等待的。在焦虑中,忘记了自己的发展,好像我在等待的人他也在等待,就这样丧失了自己大量的生命的成长。
本来这个时间你可以好好地去学学摄影,去听听音乐、看看话剧、弄弄电影,出去旅行,这是历史在这个阶段给你的一个机会,但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个机会,认为是自己的一种灾难,或者说是自己的一个痛苦,这就错位了。
02
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人,他首先自己要活得很幸福,他在一个人的生活里面也能够过得很丰富、很饱满,然后才会看到另外一个相等的人,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彼此感受、彼此鼓舞,而不是说一个人特别稀缺,一个人特别地紧迫,认定别人是你的救星。
很多人在半路上不等了,在脑子里已经预设了一个节奏,到了什么年纪就接受什么,所以自我打折的情况特别多。
这样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问题,比如说觉得差不多了,这个人还可以,那就行了。其实你不知道在几年之后有另外一个人,真正让你幸福的人在远处会出现,但是你完全不知道,已经放弃了。
我们今天特别缺乏一种等待的能力,所以离真正的幸福就很远。其实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找到一件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正好又是有社会价值,在这个时代是有意义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找到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在情感上、精神上是特别契合的,能够一起往前走的,能够“1+1>2”、能够产生精神迸发的这样一个人。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青年时期,先找到那个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把那个事情找到了,然后那个事情里边有人,比如说两个都是喜欢电影的、喜欢艺术的、喜欢探索的,会在这条路上相遇、一起走。人是不同的,在不同的路上你会遇到适合你自己的人。
但现在很多情况下是颠倒过来了,在年轻的时候把找人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个主题,忙着找人,事情根本就云里雾里,这样的话就使我们在生活里面产生了巨大的朦胧,巨大的失去。
所以在今天,有时候可以说不期待就是最好的等待。什么叫不期待呢?就是说你不要去想找那个人,先把整个的精神都放在事情上,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人就出来了。
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叫《窈窕淑女》,乔治·库克导演的。电影里那个教授希金斯,他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女人,他觉得女人又烦又啰唆又任性,稀里哗啦一大堆缺点。这个音乐片里面他那段唱词,把女人形容得一塌糊涂。他自己专心致志地搞他的语言学研究,好像是一个屏蔽了女性世界的人。
他是一个很专业的语言学家,有一天他突然对在街上卖花的伊莉莎有兴趣了。伊莉莎说话很粗野,方言口音很重,所以他就想把她作为一个试验品,对她进行语言矫正,把它变成贵族语言,让她变成一个淑女的风格。
所以希金斯后来就跟伊莉莎订了一个契约,训练她,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教发音。两个人一天一天在一起,一天一天互相教和学,感情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就出现了。
所以你看伊莉莎爱上希金斯了,希金斯其实已经感知了,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到最后伊莉莎很生气,跑掉了。
没有你树上照样结果,海水照样拍打海岸,没有你诗人们还会生活下去,西班牙的雨照样下在平原上。没有你他们都不会受影响,我也一样。
这个时候希金斯每天看不到她,感觉不到她的气息,才忽然发现自己离不开她了。影片最后两个人走到一起去了。
这个电影是非常好的,它不是那种恋爱模式。很多生活里面都是先确定一个恋爱,然后按照恋爱这个模式一点一点地进行。但这个电影不是,爱情其实是在悄悄地发生,它是在事情里面一点点一点点地发生。
一旦一个事情把它挑明了说是爱情的话,立刻爱情的程序化就来了,送花、请吃饭、一起干什么,会人为建构出来一个生活的模式,有时候还达不到爱情,但是已经把它建构成爱情了。
当然也会产生一种情况,就是你建构起来,经过努力,确实也会发生感情,但是很多情况下会人为地变成一个——就像我们今天大城市吃的水果都不是自然熟的,像芒果,都是在树上还是青的时候摘下来了路上催熟的,所以那个味道、那个香甜度比原生的差得远了。
今天很多恋爱里面都是催熟的恋爱,都是没有真正地达到爱情的那个成熟度,但却把它约定为爱情,然后去进行。
03
等待中的人有时候会爱上一个人,这个人对他没反应,但是他等待,他努力,所以他整个生活的中心就变了,他变得在常人看起来很可笑,做出一些傻事来。但是这个傻事里面,他内心又特别地美,人就在这个纯度里面成长。
成长到最后,他没有得到那个人的爱情,但是会意外地因为自己的这种单纯被别人看见,会在无意中实现真正的他应该找到的那个爱情。
德国作家黑塞有一篇不太被人注意到的小说,但也是他的一个名作,《婚约》。
黑塞
《婚约》里面一个布店的伙计叫翁格尔特,个子长得高,但没什么其他特长,他爱上了来店里的16岁少女迪尔兰姆。
迪尔兰姆根本就不喜欢他,但是她享受他对她的爱,翁格尔特就被她鼓舞,觉得她好像不拒绝,所以就报名参加教堂的唱诗班。人家都是小孩子,但是翁格尔特自己也跑去。那些小孩子也知道他的来路,都开始让他发生各种搞笑的场景。比如说合唱的时候给他一个箱子垫着,让他变更高,像个电线杆子一样的,显得特别突出,看着很可笑。
翁格尔特对这次郊游早就寄托了很大希望。这次他甚至有勇气询问迪尔兰姆小姐是否也去,并且问话时居然没有口吃。“是的,我当然去。”漂亮姑娘平静地回答,然后又添了一句:“刚才您不难受吗?”说着忍不住想笑,于是不待他答话就急忙走了。
结局的时候,他们唱诗班郊游,一帮孩子就故意地恶作剧,让翁格尔特跳起来抓着那个树干,离地好远。翁格尔特胆子不算大,但是一看迪尔兰姆在这里,一下子来了劲儿,被大家举着到了树上,抓着树枝,高高地悬着,底下的人高兴得不得了。
一会儿悬不动了,但底下越发高兴。摔下来的话会很疼,又不敢摔下来,一开始假装笑,最后慢慢地哀求大家把他接下来,大家都不理他,都在笑。
这时候翁格尔特才发现,笑得最开心的就是那个迪尔兰姆,心里一下子知道了,手一松,掉下来了,浑身摔得酸疼。
本来这是一个很悲剧的结局,但是另外有个姑娘过来把他扶起来了。这个姑娘叫波拉,平时翁格尔特根本就不注意她。波拉扶着他,非常地同情他,心里也心疼他,觉得他被大家戏弄。
这时翁格尔特才深深地感觉到,原来这样的女孩子才是自己应该一起生活的人。
一个人在这种等待里面,确实是让你过了不一般的生活,变得有目标了,但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你的假目标。如果翁格尔特真正地娶到了迪尔兰姆,那也是个大悲剧。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边,人避免了社会的各种复杂化,心里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清澈的状态,渡过了我们人生可能会特别分化的一个阶段。波拉为什么会喜欢翁格尔特,就是看到他这种透明性,看到他的这种单纯性,所以这两个人走在一起。
04
但是,等待中也不仅仅是好处,等待中也许隐藏着你人生中一个特别大的错爱。
你很爱这个人,觉得这个人怎么怎么好,但实际上正因为你没有跟他真正地有一个比较深度的共在的空间,或者这么一个时间,所以误看一个人的概率确实是相当地大。
像我们以前教过的学生,她在上海,跟北京的一个男生网恋,恋得太热烈了,每天晚上打电话,特别好,特别依恋。差不多半年了,终于到北京来见个面,一见面,浑身冰冰凉,一看一点都不喜欢,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伤伤心心地回去了。
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说等待本身也是需要一个非常强的自省的过程。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写的《曾经沧海》,艾丽斯,很单纯的女孩子,结果跟内德这么一个人爱上了。这个男孩子后来跑到芝加哥打工,两个人约定以后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在一起。艾丽斯就在等他,脑子里想象内德天天怎么思念她。
舍伍德·安德森
内德到了芝加哥以后,一开始还写些信,后来就没音信了。艾丽斯总是自我设定,她总是想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一定要等他,我要做个好女孩——这已经不是对对方的期待,而是对自我的认定。
到她二十几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中年绅士,三十多岁,这个绅士就请她去喝咖啡。她想我是一个现代女孩,去喝咖啡不要紧的。
后来喝了一天又一天,喝着喝着,就忽然发现自己有点依赖性了,她觉得这样下去的话就会发展出另外一种关系来,她忽然想起来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不应该这样做,然后就断然不跟他喝咖啡了,天天晚上在家里看书、干活,一直到了二十七八岁。
有一天电闪雷鸣、暴雨如泻,一下子人产生一个庞大的欲望,在房子里面把自己的衣服全脱光,然后冲入狂风暴雨,沿着那个城市的街道狂奔,看到那边有一个男人走过来,大声地喊“你要等待我”。
艾丽斯开始奔跑起来。一种狂野和绝望的感觉抓住了她。“我才不管他是谁。他也是一个人,我要靠近他。”她想。也没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疯狂举动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她就轻声开口了。“等等!”她喊道,“别走开。不管你是谁,请你一定等等。”
一个人处在这种崩溃之中,但是这个崩溃也是一种猛醒,人在自己的约定里边这种被压抑的痛苦,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所以她的这个等待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悲剧,为了证明自己好而去坚持一个虚无的东西。
两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自我想象来相互对待,其实内心积郁的这种艰涩越来越多,这种坚持、这种等待会使人导入一个非常倾斜的方向,人为了不倾斜勉强支撑自己,要花费太多的生命力,终于支撑不住的时候,就轰然倒下。
古代社会没有别的选择,像什么薛仁贵征西,王宝钏在窑洞里等他17年,我们就歌颂这种。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实际上里面可能也有很残酷的一面,对我们生命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05
错爱有时候的来源不一定是对方不好,而是我们自己脑子里的前置图景有问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成长过程,小时候的阅读过程,会在心里建立起一个理想爱人的基本想象。当你遇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如果是高度贴合你原来的那个想象,你会迅速地爱上他。
但是问题就在这个想象,你要实现的爱情往往不是真正地爱那个人,而是爱自己对于爱人的那种设计。这个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跟你的想象有点小叠合,但你会完形,就像格式塔心理学里提到的,你会把小小的一点给它构造出来一个更大的整体,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来:“他是一个……”,其实不是的。在很大程度上,错爱往往就来自于这种脑子里的前置图景。
我们看马克·韦布拍的《和莎莫的500天》,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电影。
男主人公汤姆正在开会的时候,看莎莫进来了,汤姆一看到这个女孩子,忽然觉得她就是自己一直期待的人,看她的样子,非常独立。
如果他看到了其他看不见的那部分的话,他会迅速地离开她,但是他看不见。他看不见什么呢?他看不见莎莫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所以莎莫内心里面对婚姻是一点都不相信,对爱情也是一点不相信的。
莎莫有一个本事,她喜欢一头长发,她的头发长得非常好,但是她最大的能力是想把它剪掉的时候,就丝毫不犹豫地把它剪掉,这个剪掉的能力很可怕。很多人在现代社会里面,告别的能力远远大于相爱的能力。
但汤姆不知道这些。一次唱歌,莎莫唱了一会儿以后忽然就让汤姆去唱。结果汤姆唱的歌莎莫很喜欢,两个人就在这个瞬间忽然觉得靠得很近,所以后来走到一起。
但是之后就不一样了,因为莎莫本身其实是不相信爱情的,不相信爱情的人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恋爱的时候他可以一会儿很热烈,一会儿也可以无所谓,这种起伏不定对汤姆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跟他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就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电影结局,最后莎莫毅然跟汤姆分了手。分了手以后,汤姆以为她是一个不会结婚的人,没想到她很快就和一个不爱的人结了婚。对莎莫的世界来说,结婚、恋爱不是一个要深情投入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虚无缥渺的东西,这是汤姆完全不了解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我在飞。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跑,那么快,就像超人。渐渐地面变成了陡峭的岩石。我跑得太快了离开了地面。我飞起来了,很奇妙,奇妙且真实。感觉很自由,很安全。然后我明白了,我是一个人。然后就醒了。
我们现代社会里面人是彼此看不清的、碎片化的,我们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都是瞎子摸象一样地以一个片段去判断这个人。用这种格式塔心理的完形,你充满了失望。这个失望就在于你的前置图景跟这个人后来呈现出来的东西越来越不一致。
你又不能不爱,不能说把一个人完全看清楚了再跟他去怎么样,完全不可能的。你只有跟他爱起来才能发现他,你不跟他爱起来就根本看不见完整的他。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大的悖论里面。
所以有些人就感叹,怎么这个男朋友以前跟现在完全变成两个人了,其实他就是那个人。
06
但是,既然有了错爱,有时候会出现一个东西,就是对错爱的坚持会完成个人的自我拯救。在大错中你会发现更好的自己,特别是坚强的自我。
我们看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他是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但是他也写小说,他的《西西里柠檬》写得特别好。
路伊吉·皮兰德娄
西西里的一个长笛手叫密库乔,是一个很朴实的男青年,他爱上了苔莱季娜。苔莱季娜很有唱歌的天赋,但是家里很穷很穷,学习音乐需要很大一笔钱。你看密库乔,他把自己全部的家产,甚至遗产、房子卖掉,资助自己的恋人去学习。
最后苔莱季娜到了罗马,变成一个特别著名的歌唱家,五年之后她都没有回过西西里。密库乔要看一看自己的未婚妻,所以带着西西里岛最好的东西,也是表达爱情最好的东西——柠檬——去罗马看他的未婚妻。
到了以后,人家一看他乡巴佬的样子,就把他接待到剧院的厨房,让他在那儿等。外面的剧场人声鼎沸,都是喝彩声。后来他从外面悄悄地看了一下,看到他的未婚妻在那唱,满面红光,非常有风采。
中间有一个特别短的间隙,苔莱季娜冲进来要吃点东西,看到他说,哦,你来了,我太忙了,接着又冲到台上去了。这个时候厨房里的那个厨娘看着密库乔就特别地同情,因为外人看起来就知道他们之间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所以后来密库乔听到外面又是那么一种喝彩声,巨大的声浪,他自己也明白了——
他知道自己为自己的女友找到了道路,而且使她能够踏着它前进,可是如今她走得那么远,而他依然原地没动,只是在一个小城广场上每一个礼拜日吹奏长笛的小人物,早已经追赶不上她了。
这时候怎么办呢,抱怨?愤怒?或者同归于尽?负面的情绪一出来都会这样,但是你看,最后密库乔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把柠檬留下,祝福自己的女朋友能够以后有甜蜜的生活,很有礼貌地跟厨房里的人再见,然后就回故乡去。
他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在那里了,而不是在这里跟女朋友一样的道路。原因就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单纯、简单,单纯、简单的人面临这种大的痛苦的事情的时候,他才有承受力。如果一个复杂的人就不行了,他有方方面面的欲望,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把他压垮,人就崩溃了。
不怕错爱,就看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让自己更坚定,让自己更清晰,让自己不抱怨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地积极地有勇气去面向未来的生活,所以我们说错爱对人来说很有意义。
错爱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你从中学一直到读了大学、工作,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然后你会把他想象得很好,你会付出很多,表面上是一个负面的东西,但是你在错爱中实际上是一天一天地在成长,一天一天地在打开。
我们人生不可能每一步都踏对,不光是情感,试错就是成长。在生活里面一般很难指望从初恋一下就达到最后的婚姻,这种概率确实是很小的。
但是我们也不畏惧去恋爱,不畏惧去爱一个人,因为我们知道在错爱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收获,会相信有自己的力量,而没有错爱,你是不能体会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错爱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的一个很高的价值。
完整音频请点击 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视频
(点击观看第一课)